
-
地 址:新鄉(xiāng)市牧野區(qū)中原路184號
電 話:0373-3809626
手 機:15837331085(周二休息)
聯(lián)系人:楊老師
Q Q:2560401167
郵 箱:2560401167@qq.com
微信公眾賬號:新鄉(xiāng)市心靈港灣
精神分析的發(fā)展歷史簡介
1、古典精神分析
一般把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的精神分析稱為古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論》一書中提出精神分析的兩個基本主張,一是宣稱心理過程是潛意識的,二是宣稱性的本能沖動在引起神經(jīng)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過程中起著極大作用。潛意識和性本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兩大基石。他后來在《精神分析綱要》一書中又提出精神分析的兩個基本假設:一是關于心理的三種性質,即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的劃分;另一個是關于心理結構的三個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劃分。這兩個基本主張和兩個基本假設基本上反映了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主要思想。
潛意識是整個古典精神分析的*基本命題,也是*少發(fā)生分歧的命題,是精神分析運動的發(fā)展中巋然不動的根基。而性本能是潛意識的根源,也就因之成為精神分析的核心內(nèi)容。弗洛伊德認為,人的行為動機是潛意識的本能,并把本能分為生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和死本能,前者表現(xiàn)為一種生存、發(fā)展和愛欲的本能力量,代表著人類潛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種進取性、建設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驅力;后者表現(xiàn)為一種生命發(fā)展中的對立力量,代表著人類潛伏在生命中的一種破壞性、攻擊性、自毀性的驅力。其中弗洛伊德更重視的是性本能,把性本能看作是潛意識活動的根源,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基本驅動力量。堅持把性欲作為人類活動的普遍動機因素,這是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析原則。基于對性本能的看法,弗洛伊德提出了“幼兒性欲”和“俄狄浦斯情結”,在此基礎上又發(fā)展出人格發(fā)展階段論,即心理性欲發(fā)展階段理論。人格結構論的地位雖然不如本能理論,但也是弗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理論的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建樹。弗洛伊德在早期主要發(fā)掘潛意識,確立潛意識理論,此后,是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結構,開始系統(tǒng)考察自我,這是邏輯發(fā)展的必然。因此弗洛伊德后期理論的建立時期也是自我心理學的啟蒙時期。如果弗洛伊德可以活的更長久些,那么他或許會在自我心理學上提出更系統(tǒng)的理論,后來這項工作是由他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等人來完成和完善。
弗洛伊德的本能驅動理論,特別是性驅力理論,是其理論中*有爭議的。他認為性驅力是人格發(fā)展的*核心因素,是整個人格發(fā)展的原動力,而成熟、挫折、沖突、不適應和焦慮是人格發(fā)展的影響因素。他的生物本能論,就遭到榮格、阿德勒等早期追隨者的反對,這直接導致精神分析的早期分裂。榮格和阿德勒曾經(jīng)是早期精神分析運動的核心成員,但由于無法調和的理論分歧,先后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榮格創(chuàng)立了分析心理學,提出了與弗洛伊德迥異的理論。他們決裂的主要原因是榮格不同意弗洛伊德將力比多解釋為唯一的性能量,榮格把力比多看作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后來他用“心理能量”一詞取代了力比多,以此為中心創(chuàng)立了于弗洛伊德不同的人格動力學說。此外,在人格結構方面,榮格也摒棄了弗洛伊德對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的劃分,代之以意識、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三部分。他認為個體經(jīng)驗僅僅是潛意識結構中一個組成部分,潛意識的主要內(nèi)容應包括人類世世代代遺傳下來的原型內(nèi)容。另外,雖然他們都承認潛意識的存在,但弗洛伊德強調的是潛意識的生物本性,而榮格強調的是潛意識的象征本性,即原型,原型的儲存構成了集體潛意識,這是榮格的核心概念。后來榮格思想產(chǎn)生的影響越來越廣泛,特別是近年來有關釋夢的理論,沙盤以及繪畫治療、曼陀羅等,大有與弗洛伊德理論并駕齊驅之勢。
弗洛伊德對于生物因素和性本能的強調同樣引起了阿德勒的不滿和批評,阿德勒強調社會因素的作用,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個體心理學理論體系。他認為力比多不是心理生活的決定因素,只有社會因素和個人生活經(jīng)驗才決定人格發(fā)展的方向。在對意識和潛意識的看法上,阿德勒在重視潛意識的同時,更為強調意識的作用,因而在人格結構中也更加強調自我。在阿德勒那里,自我具有積極性和能動性,人能通過“追求優(yōu)越”來補償自己的缺陷,以獲得一個創(chuàng)造性自我。阿德勒強調的社會性和自我直接與弗洛伊德強調的力比多和本我相對立,導致弗洛伊德的性驅力模式向自我心理學和社會文化方向發(fā)展。
在工作方式上,弗洛伊德的基本技術原則——分析性中立、有意阻止病人的愿望滿足、向幼兒神經(jīng)癥的退行——在當代臨床醫(yī)生那里也同樣被重新界定、修正和改變。治療的效果不以分析師的權威為前提,而是依賴于分析師與被分析者之間合作探尋的發(fā)展。隨著對經(jīng)驗的主觀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當今的分析師不再天真的把自己當成現(xiàn)實的裁決者,而只是把自己當成共同前行的旅途上的向導,強調治療中的關系以及此時此刻的呈現(xiàn)更為治療師所重視。
在過去的十年中,精神分析經(jīng)歷了驚人的大范圍擴展,在嚴格意義的精神分析以外的各種心理療法,大多數(shù)源于經(jīng)典和當代精神分析概念,并能持續(xù)受到它們的影響。特別是精神分析的客體關系理論和自體心理學對社會工作領域的個案工作以及幾乎對當今使用的各種心理治療形式(家庭治療、伴侶治療、認知行為流派、格式塔心理治療和短程動力學心理治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精神分析在臨床情境以外的擴展更加令人贊嘆。在弗洛伊德常常孤獨而充滿斗爭的一生中,即使在精神分析影響*盛之時,他對整個社會和文化而言也只是備受圍攻的少數(shù)派?,F(xiàn)在,弗洛伊德的貢獻已經(jīng)贏得了廣泛接受,緊密融入我們的文化和自己的體驗中,以至于從*寬泛的意義上來說,我們都是“弗洛伊德主義者”。
精神分析不僅是在我們文化之內(nèi)的一個**而科學的學科,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理解人類經(jīng)驗的方式,已成為構成我們文化的要素,滲透于我們體驗自身和心靈的方式之中。弗洛伊德著作中當時飽受爭議的哪些重要特點,在我們的時代已成為日常觀念:無意識動機及意義、性欲形式的無限變化、早期事件對人格形成的影響、家庭生活中俄狄浦斯主題的核心重要性、幼兒和兒童經(jīng)驗中的性和感官因素、心理否認不愉快事實的能力,等等。
2、自我心理學
弗洛伊德一直以分析“本我”作為理論的起點,但其后期注重對“自我”的研究,其實,已預示著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的萌生。神經(jīng)癥是根本上敵對的三個部分之間無意識地做出的妥協(xié)形式:本我,迫使要滿足幼年期的愿望;超我,奮力防止這種被道德禁止的滿足;而自我,則在本我、超我的要求和外部世界之間斡旋調停。自我顯露出對本我的一些同情,借此發(fā)展出一種策略,允許一定程度的本能滿足,但這種滿足由復雜而聰明的防御系統(tǒng)所引導。自我偽裝本我沖動的外表,這樣既能防止社會責難,也能維持對沖動的審慎。對于神經(jīng)癥病人,這些被禁止的沖動與防御之間的妥協(xié),導致了復雜的不適癥狀,并且壓抑了功能(常常包括性抑制或工作及競爭方面的無能)。為維持和追求社會不能接受的幼年渴望,即使是通過偽裝的形式,個體也不得不付出代價。自我處理這種與生俱來的懲罰,以滿足超我的要求。
調控使自我心理學得以合法化的推動者與奠基人是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她是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也是深入探索自我的關鍵人物。她不同意父親對本我的過分重視,認為應給自我以應有的重視。安娜把分析自我作為解決所有精神分析問題的起點,確立了自我在精神分析研究中的地位。她于1936年出版了著名的《自我與防御機制》一書,總結并補充了其父親所提出的自我防御機制,明確地把自我作為精神分析的合法研究對象。然而安娜的自我心理學并未超出其父親的觀點,她認為自我仍然受制于本我,“在適當?shù)那闆r下,自我并不反對(本能沖動)這個入侵者,而是使自己的能量受它的支配”。
安娜雖然給了自我以合法的地位,但她的自我一味抵抗和防御本我,也就離不開本我,而發(fā)展自我心理學的關鍵任務是讓自我離開本我,成為一個獨立的心理實體。這一工作是由哈特曼完成的。1939年哈特曼出版了《自我心理學及其適應問題》一書,提出了“無沖突的自我領域”,從而為自我劃定了一個獨立的研究范圍。此外,與弗洛伊德認為本我先于自我、自我是從本我中發(fā)展出來并為本我服務的觀點不同,哈特曼提出,自我與本我一樣都是遺傳的,都是從先天“未分化的基質”中產(chǎn)生的,是同時存在的心理機能,具有自己獨立的能量。在此基礎上,他還提出了自我的自主性和自我的根本機能——適應的問題,適應是自我試圖在心理機制內(nèi)維持人和環(huán)境之間平衡的結果。適應概念的提出使自我走出了與本我和超我的沖突,轉向了人與外部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這些思想標志著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的正式建立,并擴展了精神分析的領域,將正常人的心理發(fā)展也納入其理論,使精神分析走上了更為廣闊的道路。
3、客體關系學派
當自我心理學在美國繁榮發(fā)展的時候,英國的一大批精神分析學者開始改變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論基礎,不再強調先天生物學因素,轉而強調早期母嬰關系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形成了客體關系理論。
客體關系理論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中探討人際關系,尤其是嬰兒與母親的關系是如何影響個體的精神結構以及個體是如何由此成長起來的一種理論。
較之弗洛伊德的理論,客體關系理論所看重的是兒童前戀母期的發(fā)展。客體關系理論正在以不同的方式重塑著當代很多的臨床思想。
“客體關系”指的是什么?所謂的“客體”又是指什么?客體并不意味著無生命的物體,而是指愛、恨及渴望等帶有感情的人性客體,客體關系中的“客體”指的是人類。引用奧圖·肯伯格的話來說,“在客體關系理論中,‘客體’這一術語更為恰當?shù)貞撌侵?/span>‘人類客體’,因為它反映的是對此術語的傳統(tǒng)用法······即與他人的關系。” 這些關系可以是外在的或內(nèi)在的,可以是虛幻的或真實的,它們本質上都是基于與他人的互動。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客體是原欲驅動的目標??腕w不一定非要是人,也可以是物,它可以是一件衣服或一件藝術品——只要擁有釋放能量的潛力。因此,客體關系理論中所用的“客體”這一術語,只是沿襲了傳統(tǒng)精神分析中“客體”的叫法而已。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稱“人類”為“客體”,那么理解這一概念可能會更加容易。
與弗洛伊德不同,客體關系理論家否認本能驅力,尤其是性本能在人格發(fā)展中占有如此關鍵的重要地位。他們認為真正影響一個人精神發(fā)展過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嬰兒與父母,尤其與母親的關系。初生的嬰兒正是在與母親或母親替代者的密切交往中逐漸獲得了有關自我和以母親為代表的客觀世界的完整印象,并*終形成較完善的心理功能,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
什么是“客體關系理論”?目前尚未有一個統(tǒng)一的總結歸納。格林伯格和米歇爾寫到:“由于‘客體關系’這一術語被應用在許多不同的情景中,并且有著眾多的內(nèi)涵和外延,因而有關客體關系理論的討論變得越發(fā)復雜······”。
從客體關系角度來審視不同理論,會發(fā)現(xiàn)每種理論都傾向于關注客體關系的某一特定方面。有些理論強調的是諸如分裂和投射性認同等的運作機制;有些理論關注的是對諸如自戀和邊緣狀態(tài)等的臨床治療實踐工作;有些理論關注的是客體關系影響個人發(fā)展的方式。要確定是否有共同的指導思路存在于這些不同的理論中,我們有必要簡要回顧一下一些重要的客體關系學家的研究工作。只有認清他們關于客體關系理論研究中的基本成分,我們才有可能對客體關系理論做出具有說服力的陳述。
除了愛人、朋友,敵人以外,我們還擁有一些更復雜的關系。這些關系不止是一些靜止的影像,不論是對于別人的關系或是對自己的感受而言,它們都有很強大的影響力。其實身邊的人可以影響我們自己的內(nèi)在。有關這些內(nèi)、外在關系的探討逐漸發(fā)展形成這個知識體系,也就是客體關系理論。
發(fā)展上,我們來自一個未分化的狀態(tài),一開始,我們并沒有能力去把自己和環(huán)境分開來。后來我們才在與照顧者(父母)的關系里逐漸認識自己。我們那時沒辦法想象自己真實的存在其實和那些我們依靠著的人是分開的。我們必須得從照顧者的愛和養(yǎng)育里去取得勇氣,因為孤單和渺小是那么令人害怕。為了要保護這個自體——父母關系,我們開始把遇到的困難全部歸罪到這個自體——父母關系之外。一直要等到后來擁有了足夠的關懷以后,我們才變的夠強、夠自信來接受自己的軟弱,接受“成為”自己的渴望,并且能夠去照顧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