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感情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么?是有的。| 依戀損傷:親密關系中的心理創(chuàng)傷
在一段親密關系中,你是否也常常:
對于另一半所說的話,你總是將信將疑,或者即便你試圖說服自己相信,但還是會忍不住懷疑;
你對親密關系中的細節(jié)非常敏感,你總是忍不住去反復思考對方行為中可能傷害你的蛛絲馬跡或是背叛的證據,你甚至為此常常失眠;
對方常常抱怨,覺得無論如何都得不到你完全的信任;
你常常感到揮之不去的擔心,擔心對方會拋棄你,背叛你或者做傷害你的事;
你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些不開心的往事,它們可能發(fā)生在這一段關系或者之前的關系里。它們就像是解不開的心結,反復影響著你的親密關系;
當對一段關系感到諸多不滿的時候,你也沒有勇氣放手。對于你來說,重新開始一段關系幾乎意味著更大的可能會受傷;
……
如果以上這些描述,都是你熟悉的日常,那么很有可能,你在當下的這段關系里或者在曾經的某段關系中,有過一些未被修復的傷痛,而你正不知不覺地持續(xù)受到這些傷痛的侵擾。
過去的終會過去嗎?我們該如何從過去感情的傷痛中走出來?今天的文章可以給你一些答案。
Johnson等人(2001)在婚姻咨詢的臨床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依戀損傷”(attachmentinjury)的概念。學者們認為,在親密關系中,當一方破壞、違背或達不到關系中的“預期”時,就會給另一方造成情感或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此時“依戀損傷”就出現了(Johnson,etal.,2001;Steffens&Means,2009)。
依戀理論的研究者們認為,人們兒時與照顧者的關系,決定了其依戀類型,影響了成年之后在親密關系中的表現。安全型的人,能夠在關系中信任他人,容易與人親近;非安全型的人,對他人無法信任,總是擔心被拋棄;又或者自我孤立,拒絕與人親近。
不過,一個人的依戀類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Johnson(2001)等人認為,一個人的依戀類型會影響Ta成年后的親密關系,同時,成年后的親密關系也會反過來影響Ta的依戀類型。
這也是為什么有時候我們發(fā)現,一個人會在一段感情中受傷后,整個人性情大變,原本是個在感情中很有安全感的人,卻變得無法信任另一半、成天疑神疑鬼。
*親密關系中的“預期”
前文中已經提到,依戀損傷的發(fā)生,與人們在關系中的“預期”有關。這里的預期,指的是對于關系本身以及雙方在關系中言行的一些期待,主要包含兩個層次:
1.社會中對于親密關系的基本期待
在社會上,大多數人對于親密關系都抱有這樣的預期:這是一段親密的、彼此存在感情交互(reciprocal)的關系,雙方相互付出并獲得“親近感”、“舒適感”及“安全感”(Johnson,etal.,2001)。彼此之間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可以說是大眾對于親密關系*基本的期待了。
2.雙方在關系中達成的“共識”
關系中的另一層預期則是因人而異的。有時,兩個人其實對關系抱有不同的預期,這與兩個人之間不夠充分的“知情同意”有關,而這就給關系中依戀損傷的發(fā)生埋下了一些伏筆。
比如,關系中的A心中認為伴侶就應該能夠把工作之外的時間都花在彼此身上,然而B卻并不知曉這樣的預期。于是,當B花費許多時間和其他朋友在一起時,A就很容易有一種“Ta不夠在乎我”的受傷感。此時,B對A關于關系的預期并不“知情”。
又比如,關系中的B覺得兩人只是以一時愉快為目的,并不想朝著更深承諾的方向發(fā)展。但通常,大多數人默認關系會隨著時間加深。于是,當A投入更深的承諾后,發(fā)現B完全沒有回應甚至是拒絕的,A便會感到不被尊重、被欺騙。此時,B沒有把自己的預期告訴A,A在這段關系中對B的預期并不知情,也沒有同意。
不過,每個人對親密關系的預期和承受力總體還是不同的,因而,相同事件發(fā)生在不同情侶之間,并不一定都會帶來依戀損傷。
依戀損傷給人帶來的影響與傷害,并不像身體創(chuàng)傷一樣會有一些“肉眼可見”的傷口,于是,那些未解的心結,在不知不覺中持續(xù)地影響著人們的親密關系,甚至在原有的關系結束之后,還持續(xù)影響著之后的關系。
不過,盡管依戀損傷不易被察覺,但人們還是可以通過一些主觀的感受,來識別自己是否遭受到了依戀損傷。
**種:被欺騙
比如,關系中,對方從未像當初承諾的,或者社會主流默認的期待那樣關心你、在乎你,Ta總是不能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予你支持;又或者在做一些關于你們兩人的重大決定時,對方不夠尊重你的意見,你很容易會有一種深深的“被欺騙”的感覺。
第二種:被背叛
比如,當你們彼此承諾會互相支持,不離不棄。盡管對方沒有出軌,但Ta先主動提出了分手(“不離不棄的期待”被破壞),你也會有被背叛的感覺。就像英文中,“Be(徹底地),-trayal(交付)”,背叛指的是:當那些我們以為可以徹底交付的、值得信賴的人,做出了破壞了雙方的承諾的事情時,我們會有的感受。
第三種:被辜負
比如,你總是單方面付出,對方很少給你回應,甚至把你的付出當做理所應當,對方的所作所為都讓你感到失望;又比如,你總是在對方需要你的時候**時間出現在Ta身邊,但當你需要對方的時候,Ta卻總是遙不可及或無動于衷。在這些情況中,你就會(隱隱的)有一種被辜負了的感受。
第四種:被否定
比如,覺得自己對對方的信任、為對方所做的妥協(xié)與付出都好像錯付了,人們還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找到真正對自己好的人,是否有能力在一段感情里獲得幸福,是否有人會愿意善待自己(還是自己終究不配被善待)?而這些對自我的懷疑,都可能給人帶來一種被否定的感受。
當這些感受出現時,有些人會清楚地知道它可能給彼此的關系帶來的影響,從而努力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正面地去解決問題。也有些人卻并不了解這些感受會對自己與雙方的關系造成什么影響,因而選擇不主動處理這些感受、聽之任之,直至創(chuàng)傷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危害。
*依戀損傷
如何影響人們的親密關系?
當那些令我們感到被欺騙、被背叛、被辜負、被否定的事件在親密關系中發(fā)生時,所帶來的不僅僅是這些不愉快的感受,它還會直接威脅我們對外在世界和他人的看法(Johnson,etal.,2001;Beder,2005)。
Beder(2005)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關于世界的設想(theassumptiveworld),這是這個人所相信的真實世界的樣子,也是Ta在這個世界上說話做事、與人交往的行動依據。但當這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之后,這個人的這些設想就可能被顛覆,而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威脅到Ta的安全感。
比如,一個人原本認為,相愛的雙方都會關心對方,在乎對方的感受,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另一半不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但當Ta的另一半反復做出傷害Ta的事時,Ta就會覺得這個世界與Ta所想象的不一樣,就連深愛的人都在反復傷害自己,更遑論他人,那這個世界還會是安全的嗎?還有什么人是Ta可以相信的嗎?
不僅如此,這些事件還會威脅我們對自我的認知與看法(Johnson,etal.,2001;Gerlach,2014)。它讓人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對世界和他人做出準確的判斷?甚至開始否定自我的價值,認為可能是由于自己不夠好才不被珍惜,是自己不配被人溫柔以待。
可以說,很多時候,當在一段新的關系中,即便在對方并沒有做出任何欺騙,我們仍然對對方持續(xù)地不信任,歸根結底,其實是我們對自己失去了信任。
*終,這些認知上的改變,不僅使得我們對關系、對對方不再信任,也讓我們不再相信自己。于是,我們不知不覺地帶著未修復的過去——這些痛苦的感受和扭曲的認知,以應對過去的方式來面對現在情境中的人和事。
我們就這樣反復被過去的創(chuàng)傷所捕獲,一次又一次成為受傷的人。
首先,你需要意識到自己是否正在被上述的這些感受包圍。此外,你需要分辨這種感受是否似曾相識,你對于世界與自我的看法是否已經因為過去的一些創(chuàng)傷事件而發(fā)生改變。
一些依據能夠幫助你判斷你的“依戀損傷”是否由來已久(Harvey,1996;Johnson,etal.,2001):
在回憶過去的時候,你無法對自己的想法與情緒擁有主動權,甚至有一些不愉快的經歷,會不由自主地反復出現在你的腦海中;
有一些過去的人事物,可以輕易挑撥你的神經,使你陷入情緒的旋渦,變得敏感多疑,坐立難安;
你常常感到莫名的愧疚、羞恥、自責,覺得自己配不上現在的伴侶或是覺得自己得不到真愛;
你非常害怕新戀情,也會在新戀情開始的時候感到強烈的不安與擔憂;
對于過去的經歷,你在自己現有的人生框架里找不到它的位置或意義,你總是感到困惑、憤懣、仇恨。
如果你覺得以上這幾條都是你目前的狀態(tài),那么很可能你有一些未被解決的來自過去的依戀損傷。
對于那些來自過去的依戀損傷,我們需要:承認自己的痛苦、難過、悲傷。
很多人在面對過去的傷害時,總試圖壓抑,逼迫自己遺忘。但Johnson等人(2001)認為,人們可以在“哀慟”與“喪失”(griefandloss)的語境中去看待依戀損傷。因為:
一方面,無論是違背兌現的諾言還是被破壞的約定,當依戀損傷發(fā)生時,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一種“喪失”,我們失去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
另一方面,在依戀損傷中,你對自我的認知已經受到了現實的挑戰(zhàn)和懷疑,當你試圖去壓抑或逼迫自己遺忘的時候,事實上是進一步否定了自己的情緒、否定了過去在關系中屬于自我的部分(自己的付出與成長等),因此,與其壓抑或遺忘,不如讓自己為這種失去(正當地)感到哀傷。
在承認這些情緒的同時,你才能從中尋找或了解到讓自己感到痛苦、難過、悲傷的事情,才有可能在今后的關系中去提前聲明,盡力避免這些事情的再度發(fā)生。同時,只有直面創(chuàng)傷,才更有可能找到過去創(chuàng)傷對于你人生的意義,才可能在你人生的框架中找到解釋創(chuàng)傷的方式,和它存在的意義。
不僅如此,從依戀損傷的影響機制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我們還需要在新的關系中去解決它,去重建我們對世界與他人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去重建我們對自己的信任,而不是僅僅把它當做是情緒困擾來應對。你可以通過其他支持性關系來幫助你,不要試圖把自己與他人隔絕開來,一些健康的關系可以給你信心。
面對依戀損傷,我們要做的是撥開他們,看見*本質*核心的自己,給自己時間和勇氣去感受痛苦、釋放悲傷,給自己始終如一的信任。你很好,只是暫時運氣不好。此外,你也要嘗試新的約會,給自己機會遇見那個懂得尊重你、珍惜你的伴侶,等到一種深刻的鏈接終于建立,你會發(fā)現過去的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
跟幸福相比,痛苦是不值得被記憶的。
祝福你,愿你早日遇到真正值得的那個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