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 址:新鄉(xiāng)市牧野區(qū)中原路184號
電 話:0373-3809626
手 機:15837331085(周二休息)
聯(lián)系人:楊老師
Q Q:2560401167
郵 箱:2560401167@qq.com
微信公眾賬號:新鄉(xiāng)市心靈港灣
首頁 >
簡論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特征、病理和治療(曹羿)

自戀(narcissistic)一詞源自古希臘神話。美少年納西西斯(Narcissus,又譯那喀索斯)無視艾歌(Echo,森林女神)的愛慕,而是瘋狂迷戀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終日孤影自賞,落得溺水而亡,化作一朵水仙花(narcissus)。后世用自戀來形容專情自我、自命不凡的人。19世紀末,醫(yī)學家Ellis(1898) 和Nacke(1899)將自戀作為臨床術語引入精神病學中,并對其病理進行了描述。在1914年的論文中,F(xiàn)reud依據(jù)其精神分析理論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系統(tǒng)解讀。在接下來的100年中,F(xiàn)reud的追隨者對自戀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越來越深入的研究。
一、自戀的特征
羞恥感喪失
羞恥感是令人*難忍受的感受之一。羞恥和內(nèi)疚(guilty)是兩種不同的情感。內(nèi)疚是一個人犯罪了或者做錯了事情,通常被概念化為內(nèi)在批判的父母或者超我,內(nèi)疚帶有一種罪惡感。羞恥則是因為被外在評判為壞的或者錯誤的,通常是現(xiàn)實自我和自我理想的差距所造成的。羞恥通常會帶來無助感和無能感。從1歲起,嬰兒便體驗到因母親或者*初依戀對象的反應而體驗到的羞恥感:嬰兒熱切地表達自己的高興,母親卻陰沉著臉,甚至說“不!”這一拒絕擊碎了嬰兒維護自尊的信念,而這都是在母嬰關系中形成的。神經(jīng)生物學研究顯示,嬰兒的大腦的發(fā)育水平尚不能有效應對羞恥感。嬰兒反而會認為“是我的錯”、“一切都很糟”、“我很糟糕”。如果父母的共情能力嚴重不足,這樣的經(jīng)歷就會被嬰兒一遍又一遍地體驗到。
為了適應這樣的創(chuàng)傷環(huán)境,孩子就會發(fā)展出一套補償機制。在幻想中,他們給痛苦設置一堵屏障。他們會堅持認為自己是特別的、非凡的、高人一等的。
自戀者的一大特點就是難以忍受羞恥感,遂發(fā)展出種種方法繞過羞恥。雖然表面看來沒有什么羞恥(厚臉皮),但是背后是否定、冷漠、責備和憤怒生出的自我保護。無可避免地,當羞恥感越過這些阻隔(通常是一些常人看來“芝麻點的小事”),自戀者就會有劇烈的情緒感應——憤怒。他們沒有能力在內(nèi)部進行調(diào)節(jié),就會指責于外界“都是你們的錯,不是我的錯!”
所有自戀者的一個共通之處在于內(nèi)心的恐懼、羞恥以及虛弱和自卑。成功的自戀者往往是商業(yè),政治和軍事等行業(yè)的精英分子。他們渴求著被崇拜和仰慕。通常他們成功的光輝掩蓋了他們對外在認可的強烈渴求。
優(yōu)越感
自戀者渴望得到別人的贊同和服從,這些不恰當?shù)钠诖从谒麄冋J為自己*為特別。在社交場合中,他們需要別人談論他們所感興趣的內(nèi)容,因為他們滿腹經(jīng)綸、高雅而有魅力、具有權威性,別人的話題則粗俗無聊。在人際交往中,別人必須密切關注他們的需求,而他們卻沒有傾聽和理解的義務。公然抵制他們的期許會使他們的自我陶醉感受到創(chuàng)傷,將招來憤怒和攻擊。
優(yōu)越感是從早期兒童自我中心萌發(fā)階段遺留下來的。1—2歲的兒童自然而然地體驗到自己的重要,這對發(fā)展來所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這是一個不斷過渡的時期,因為他們要漸漸地將自己的“不可戰(zhàn)勝”的體驗與現(xiàn)實世界,包括對他人的尊重在內(nèi),整合在一起。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特殊感的泡沫”卻沒有破滅;在另一些情況下,則突然爆裂(如主要養(yǎng)育者帶給孩子極大的羞辱,而沒有慰藉)。無論是得到父母過度的百般呵護,還是遭受強烈的羞恥感的重擊,這些孩子沒有能夠逐步將自己放到同他人平等的位置上,而無法擺脫自己是世界中心的信念。
“魔力”幻想
不擇手段逃避羞恥感令自戀者陷入一種連續(xù)的尷尬之中,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令人丟臉”的狀況是不可避免、經(jīng)常發(fā)生的。然而,自戀者認為他們是“人無完人”這條定律的例外。面對現(xiàn)實,他們常常嚴重歪曲并誤解事實的真相。對他們來說,似乎有某種“魔力”可以瞬間改變殘酷的處境。他們整日沉醉于幻想中,將現(xiàn)實完全屏蔽,把自己從內(nèi)心的空虛中拯救出來。他們會用一種過于浪漫的方式看待周圍世界,讓他和他所“愛”的人扮演著理想化的角色。自戀者給自己講的故事讓他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充滿控制力,任何妨礙他的幻想的東西都不值一提。與他親近的人不得不學會維護他這些天真的想法、對現(xiàn)實的否定,因為任何幻想泡沫的破裂都將威脅到他的自尊,羞恥感會泛濫,并引發(fā)強烈的憤怒。
然而并非所有的自戀者都會讓自己成為幻想故事中的焦點。有些自戀者厭惡引人注目而寧可成為他人光輝形象背后的無名英雄。此類“衣柜型自戀者”通過支持某個形象高大的人,借助自己與之的關系來顯示自己的無所不能。他們擅長奉承吹捧,因而成為*忠實可靠的愛人和朋友——直到被吹捧著身上的“光環(huán)”消失破滅。吹捧艷羨也化為烏有,他們開始尋找新的崇拜對象。
自戀者用于歪曲現(xiàn)實的、*具傷害性的方式莫過于投射,即把羞恥感轉嫁到別人身上。此種情形經(jīng)常在家庭中出現(xiàn),通常對自戀者的兒女有嚴重影響,使得羞恥感成為他們?nèi)烁竦囊徊糠帧?/span>
自私
自戀者努力壓抑在意識之下的羞恥感會阻礙共情能力的發(fā)展。如果不具備共情能力,人們將無法對沖動加以控制。因為羞恥感的控制,也因為易怒、沖動攻擊,自戀者從來沒有發(fā)展出與別人打成一片,或者感知別人情感和需要的能力。就個體而言,這是1到2歲的情緒發(fā)展不成功而導致的。對他們而言,別人不是獨立的個體,只不過是自己向外延伸的一部分,就像是他們的所有物。因此他們在人際關系中表現(xiàn)得自私自利,缺乏良心。
雖然自私自利可以有許多形式,但總是利用他人而不顧對方的感受和利益。通常情況下,被利用的一方處于屈從地位,因此很難做出反抗。但有時也不完全是屈從。這種利用有時可能不太明顯,比如某些“一頭熱”的朋友關系,一方總是付出而另一方總是獲得。
傲慢
自戀者呈現(xiàn)給外界的形象是“優(yōu)越感的集大成者”。但是在優(yōu)越感的背后隱藏的卻是一觸即碎的自尊心。自戀者從來不會因為自己已有的好而得到滿足。如果不是比某人更好的話,幾乎就是毫無意義。對于自戀者來說參與競爭是一種確立優(yōu)越感的方式。但是,如果空虛的自尊被戳破,他們自感很泄氣的話,就會把別人貶得一文不值,以此來抬高自己。由此,自戀者經(jīng)常表現(xiàn)得飛揚跋扈、驕橫傲慢。實則是為了保護一種狀態(tài):遠離羞恥感。
自戀者很難依靠自身來維持優(yōu)越感,因此熱衷于在聚光燈下接受別人的認可和稱贊。他們非常在乎別人的目光,即時自己表現(xiàn)得乏善可陳,也常常不切實際地期待表人的贊賞。傲慢的態(tài)度作為一種保護機制,讓不**的瑕疵遠離自戀者,讓他們不致為自己的缺點感到壓倒性的羞恥。
他們無法不帶批判和剝削地接納他人,他們總是會將他人理想化和貶低,他們也無法不帶羞愧和妒忌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嫉妒
自戀者在別人有什么東西而自己沒有的時候,就會感到自己的優(yōu)越感受到極大威脅。就好像心里有個氣球爆炸了一樣,在無意識里自戀者的優(yōu)越感受到了別人的威脅,警報尖叫不停。自戀者會通過鄙視對方來避免羞恥感的侵襲。羅列對方的缺點,把對方貶斥得一無是處,從而占據(jù)優(yōu)越者地位。他們不會承認心存嫉妒,因為他們不能承受“己不如人”。
與嫉妒相伴的傲慢情緒有時會被偽裝起來,轉換成過分的贊揚和自我貶低。有時他們會把某項優(yōu)勢“讓”給對方,轉而選擇在道德上抬高自己,“沒有人比我更有眼光”,“沒有人比我更謙虛”。有時嫉妒心會偽裝得更加隱蔽,如向地位較高的人獻殷勤。有些有權有勢的人讓自戀者感到太過威脅,雖有嫉妒和蔑視,但也不敢出擊。這時,討好可以用來壓抑危險的想法和沖動,也可以用來控制別人。
實際上,嫉妒心人皆有之,如“有些風光無限的人突然倒下,總會讓人一陣竊喜”。但是自戀者的嫉妒心充斥著對優(yōu)越感的陰暗地絕望追求。同樣,自戀者也不會意識到(不承認)這些嫉妒和憎恨。
界限不清
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界限設定得是否恰當,影響著個體如何看待自身、看待他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他人看待該個體的方式。清晰的界限,意味著看到人與人之間的獨立和不同,是健康的人際關系的基礎。
自戀者的嚴重人格缺陷源于他們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問題。這樣的缺陷使他們不能清晰地意識到人和人之間是有界限的,別人和自己是不同的,更不會是自己向外延伸的一部分。對于自戀者而言,別人要么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要么根本等于不存在。那些有可能滿足自戀者要求的人被他們視為自己的一部分,而且自戀者不能忍受他們辜負自己的期望。在自戀者的眼里,自我和他人之間沒有界限。自戀者習慣于尋找周圍可以滿足其需要的人,然后設法控制他們?!盁o用”之人被拋棄,“有用”之人被留下,被他們當做自我的延伸,在他們眼里這些人好像從來沒有獨立存在過一樣。
自戀者常有如下類似行為:閱讀別人信件日記、散步他人隱私、“借走”別人物品、偷聽他人對話、盜取他人創(chuàng)意等。因上述行為受到指責后,自戀者常常驚訝、氣氛,因為他們感覺在這個沒有界限的世界中,他們在行動之前無需征得別人的同意。
二、自戀的病理學解釋
歷史演變:
①Freud的觀點
1914年,F(xiàn)reud在其著名論文《論自戀》(OnNarcissism)中首次系統(tǒng)地解釋了自戀的起源、本質(zhì)、表現(xiàn)和影響。
Freud認為,自戀來源于力比多(Libido)的投注。他將自戀區(qū)分為原發(fā)性自戀(Primarynarcissism)和繼發(fā)性自戀(Secondarynarcissism)?;谧晕冶Wo的目的,幼兒*初將愛的力比多傾注在自己身上,此時幼兒尚未把自己和母親區(qū)分開,這種力比多的自我投注即為原始自戀;當幼兒辨認出自我以外的客體后,母親作為**撫養(yǎng)者成為愛的力比多的投注對象。然而這是正常健康的發(fā)展路線。如果當這種向外在客體投射的過程遭遇到了挫折,力比多就折返回自身,幼兒變處于繼發(fā)性自戀狀態(tài),即病理性自戀。
這種自戀者視自己為愛的對象,表現(xiàn)出兩種特點:妄自尊大、轉移對于外部世界的興趣。這意味著他全神貫注于自身,不能和真實的外在的人建立愛的親密關系。表現(xiàn)在臨床治療情境中,自戀者不會產(chǎn)生移情,然而移情是治療產(chǎn)生療效的必要條件。據(jù)此Freud認為具有自戀障礙的人是不能被分析的。
然而后世的“好事者”并沒有停止嘗試。他們的努力在Freud的內(nèi)驅力模式上更進了一步。一方面,他們把外界環(huán)境因素納入研究視野,進行了更廣義、更細致的闡釋;另一方面,有些學者開始猜測自戀者是否存在特殊的移情方式,開始了艱深的探索。
②Horney的觀點
Horney對于自戀的觀點和Freud非常不同。她并不贊成原發(fā)性自戀的觀點,而是把自戀型人格看做——早期環(huán)境對特定先天氣質(zhì)(temperament)發(fā)生作用的產(chǎn)物。對她而言,自戀需要和自戀傾向不是人類固有的特性。
自戀,和其他的防御機制一樣,是孩童認識到成年父母不過只是普通凡人(他們同樣任性、不公正、難以捉摸、不可靠)這一難以忍受的現(xiàn)實的時候,發(fā)展出的補償方式。補償性自戀者(compensatorynarcissistic person)試圖通過獲得社會認可和優(yōu)越性來緩解焦慮。
如果后天的環(huán)境有利,自戀可能僅作為無大礙的應對方式;如果后天環(huán)境持續(xù)不利,自戀的病理性就有可能越來越強。對周圍世界不切實際的期待、與日俱增的無能感、人際關系的惡化,自戀逐漸轉化成病態(tài)的、非適應的頑固應對方式。Horney還反對Freud正常的自尊是自戀傾向的觀點。自戀者的自尊是脆弱的,因為他們并非基于真實的成就。自戀不是自尊自愛的表現(xiàn)而是一種自我異化的表現(xiàn)。Horney認為,自戀者雖然把愛欲投向了自己,但是實際上他既不能愛他人,也不能愛自己。
③Rosenfeld的觀點
Klein的追隨者對自戀也形成了相應的觀點。Rosenfeld發(fā)展了**個關于病態(tài)自戀的現(xiàn)代理論。
自戀者的客體關系是早期生活的遺跡,主要是早期和養(yǎng)育者的人際關系。自戀者將自己的自體完全投射到他所關注的客體,進而抹殺自己與客體之間的任何區(qū)別,拒絕將自己和客體分開,完全視為同一個人。這一潛意識過程的目的是,否認自己對任何外在客體的依賴和需要。依賴對于他們來說是令人苦惱的,因為依賴對方意味著對愛過自己、但也傷害過自己的、令人痛恨的客體的需要。Rosenfeld認為自戀和攻擊性有關。自戀者潛意識地痛恨一切好的、有價值的東西,這不僅是針對外在客體,而且也包括內(nèi)在正常的那部分自身對客體依賴的需要。
Rosenfeld認為“破壞性自戀指向自體和客體的力比多聯(lián)結”。他認為自戀者內(nèi)在客體是“空想的蒙太奇或者怪獸”,它是由“自我、理想自我和瘋狂的全能自我”組成的。Rosenfeld稱之為“自戀式全能客體關系”。
④Frenchconnections的觀點
Lacan贊同F(xiàn)reud的觀點,即“所有的自戀式?jīng)_動都是自我(ego)的操作,并且根植于自我”。Lacan使用鏡像階段(mirrorstage)這一術語對自戀式自我(narcissistic ego)進行了解讀——“自我參照鏡中反射的影像所獲得的基本結構……自戀”。
Béla Grunberger認為自戀有兩種起源——既是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的需要,也是一種重獲永恒依賴(permanentdependency)的需要。Grunberger認為自戀在整個一生中都積極地發(fā)揮作用,所以它是一個自主的因素(1971)。
André Green在《生的自戀,死的自戀》這篇文章中,闡釋了圍繞自戀客體(無論是幻想的客體還是真實的客體)及其與自我的關系的沖突。Green認為“自戀為自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獨立性……應當考慮這種致命的自戀,因為在這一進程的開端,這一客體就被毀滅了?!痹谶M一步的分析中,Green區(qū)分了身體自戀、智能自戀和道德自戀。軀體自戀者(somaticnarcissists)為其身體所著迷,而大腦自戀者(cerebralnarcissists)因感到自己“固有的智能優(yōu)越性”,獲得一種自我宏偉感。
⑤Kohut的觀點
對于自戀的解讀,*為稱道的當屬自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Kohut。Kohut認為移情性神經(jīng)癥研究的是“內(nèi)疚的人(guilt man)”,而自戀型人格障礙研究的是“悲劇性的人(tragic man)”。從發(fā)展進程上看,“內(nèi)疚的人”指的是俄狄浦斯期出現(xiàn)問題的患者,而“悲劇性的人”則是指在更早的前俄狄浦斯期出現(xiàn)問題的患者。
Freud認為自戀者不能產(chǎn)生移情,故不能被分析。Kohut的研究則證明自戀的人存在著特殊移情方式。他主張采用神入的方法浸入患者的精神生活的進行觀察。
Kohut認為自戀如空氣一樣,是人生存下去所必須的。正如Michael總結到:“自戀有自己的發(fā)展線,*終沒有一個個體能夠成為不依賴自體客體(selfobject)的人,因而,將終生需要一個對自體客體作出投情性反應的環(huán)境以便發(fā)揮自己的功能?!弊泽w客體提供反應的需要,即是人們持續(xù)終身的自戀。自戀并不只是病態(tài)反應,自戀的性質(zhì)取決于自戀在心理健康中怎樣發(fā)揮作用,取決于個體發(fā)展過程中自戀需要得到了怎樣的對待。
Kohut將自戀分為夸大性自體(grandioseself)和理想化的雙親(idealizedparent imago)。與夸大自體相對應,需要得到自體客體的鏡映,已獲得自我肯定;與理想化的雙親相對應,需要被理想化的自體客體,已獲得欽羨。正常的雄心和自我理想是這個發(fā)展階段的產(chǎn)物。
Kohut進一步對正常自戀和病態(tài)自戀做了區(qū)分。他認為正常的自戀階段發(fā)展應該包括鏡像(mirroring)、確認反應(confirmingresponse)、理想化需要或與平和溫暖的他人的融合;以及歸屬感和愛他人。如果這些需要得到了滿足與一定程度范圍內(nèi)的適當“挫敗”,那么“自體”就會健康發(fā)展。健康自戀表現(xiàn)為創(chuàng)造性、幽默和共情能力。
然而,如果早期養(yǎng)育階段出現(xiàn)創(chuàng)傷性損害(母親的共情功能存在創(chuàng)傷性失?。?,就會導致自戀發(fā)展阻滯。導致正常發(fā)展必須的無所不能自體和理想化父母的缺失。創(chuàng)傷性挫敗導致的自戀發(fā)展階段固著,給幼兒一種不安全感,使其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幼兒為了尋求滿足感而可能產(chǎn)生非現(xiàn)實的夸大或自負。他渴望有人充當他們的自體客體,前俄狄浦斯情期的行為也會持續(xù)出現(xiàn)在這種人格的成年人當中。他們強迫地、成癮地炫耀他們自己以便去吸引他人的注意,抵消自尊的內(nèi)在匱乏。因此,對于自戀者來說,周圍的客體只不過是一個工具,或僅作為一面鏡子,存在的意義在于可證實無所不能的自體。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實質(zhì)就是自體結構的缺陷,即沒有完成將夸大性的自體與理想化個體整合成為現(xiàn)實取向的自我結構的結果。
Kohut指出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臨床表現(xiàn)包括:一體化的自我客體關系,即不能區(qū)分自體與客體,把客體當作自身的一部分來經(jīng)驗;無所不能的自體;對贊美有無限需要;缺乏共情能力。
自戀者的特殊形式的移情表現(xiàn)在臨床中,就是雙生移情關系(alterego or twinship transference)、理想化移情關系(idealizingtransference)、鏡像或夸大移情關系(mirror orgrandiose transference)。理想化移情是將治療師理想化,反映了對理想化的父母形象的激活。Kohut認為,這種對理想化客體強烈的依賴是由于病人希望以此來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結構。病人通過對在過去創(chuàng)傷中失去的自體客體的當下復制品的關注和贊美,來維持自戀的平衡。
⑥Michael FranzBasch的觀點
Kohut的合作者和學生Franz Basch提出了一個認知心理學模型來解釋自戀。
Franz Basch自戀是對于自我勝任感(self-competence)的體驗,而這一神經(jīng)回路開始于大腦的期待狀態(tài)(expectancy state),然后進行下一步的實施決定,再后付諸行動的實踐。當個體在現(xiàn)實世界中實踐后,會得到反饋(feedback),這一反饋則再次輸入大腦,然后大腦將此信息與之前的期待狀態(tài)進行匹配。如果輸入信息與之前的期待狀態(tài)匹配成功,則個體就可能立即獲得自體勝任感的愉悅。
如果不能匹配成功,大腦就會進入下一個循環(huán)的塑造,再次決定、計劃行動、實踐,然后又反饋大腦以求得匹配的成功。如果反復沒有辦法獲得成功,大腦則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或修正期待狀態(tài)、或修正決定、或修正行動方式等方式來達成目標。如果這一修正仍然是無效的,則個體就可能會放棄這一回路構成,而以別的方式替代。而*糟的結果就是徹底放棄。這時候,不合適的回路調(diào)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戀的失敗——無法獲得自體勝感或自我價值感,因此就會產(chǎn)生自戀受挫時的暴怒及焦慮。當挫敗過于強大,個體會體驗到消極的防御,即抑郁。
如果嬰兒長期無法得到夸大的自體自戀滿足,不能與內(nèi)部期待匹配成功,則嬰兒將對外在現(xiàn)實絕望,大腦則據(jù)實際情況放棄這一正常的養(yǎng)育被養(yǎng)育的循環(huán)回路構成,而以自體幻想性循環(huán)回路來替代補償這一自戀的需要。這樣的幻想往往會阻礙自體了解正常自戀的現(xiàn)實性,形成特殊的過度自戀,這種自戀超出了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圍,于是就會出現(xiàn)以上自戀性人格障礙的種種夸大性格的表現(xiàn)。
同時,如果養(yǎng)育者的情緒經(jīng)常有問題,則養(yǎng)育其后代的早期,也會把自己的自戀受挫的暴怒反映出來,嬰兒將此母嬰互動關系內(nèi)化到心理信息處理系統(tǒng)中,成為嬰兒今后潛意識覺知和判斷人際關系的基礎情感。
⑦Glickauf等人的研究
Glickauf等人指出,自戀者的原生家庭一貫強化兒童的錯誤行為來滿足父母的需要。他們認為兒童扮演的家庭角色導致了他自戀型人格特征的發(fā)展。
Glickauf認為母親和兒童的氣質(zhì)的匹配狀況是影響兒童自戀型人格特征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其研究發(fā)現(xiàn),與母親氣質(zhì)*相一致的兒童更容易發(fā)展自戀特征,因為他或她更適于滿足母親的需要,從而成為滿足母親自戀的“犧牲品”。Glickau的觀察還發(fā)現(xiàn),大部分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通常都是家里的長子女。而且如果頭胎是男孩時,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概率會更大。這可能是因為:養(yǎng)育**胎孩子時,父母相對不成熟并且缺乏經(jīng)驗,容易產(chǎn)生焦慮、緊張,并使得孩子在移情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他們父母的焦慮,這就引起了孩子的苦惱,而這時父母的安慰努力也常常落空,這導致了父母自戀的挫傷,更重要得,未能給孩子帶來安全、穩(wěn)定、適度的養(yǎng)育。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反應匱乏(冷落),現(xiàn)在的年輕父母常出現(xiàn)反應過度(溺愛),但二者都不是“恰到好處”的養(yǎng)育,都會使孩童形成自體意象時出現(xiàn)困擾。
文化中的動力:
美國社會心理學ChristopherLasch在其著作《自戀主義文化》(The Cultureof Narcissism,1979)從社會文化角度考量人的精神成長,為自戀的病理提供了社會心理學上的闡釋。其著述背景是美國60年代的“覺悟運動”。Lasch指出“心理病態(tài)*突出形式的性格紊亂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以及這一發(fā)展所反映的性格結構的變化,都產(chǎn)生于我們社會的文化所經(jīng)歷的十分具體的變化——產(chǎn)生于官僚主義、偶像的激增、精神治療的意識形態(tài)、內(nèi)心生活的理性化、對消費的狂熱,*后還產(chǎn)生于家庭生活的變化和不斷變化的社會化模式?!本穹治鲋械纳鐣幕瘜W派也持類似的觀點。我國學者童俊探討了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儒家文化背景,指出中國文化中父母和子女之間界限不清,父母為子女樹立重重禁忌,父母所營造的假象利他的情感很難培養(yǎng)子女共情的能力。
Lasch 認為“自戀型母親對孩子那不間斷卻又極其馬虎的關心每時每刻都干擾著造成理想挫折的機制。因為她總是把孩子一看成她自身的延伸,于是就對孩子濫施關心,而這種照顧與他的需要是‘截然不合拍’的。她似乎給了孩子過度的關懷,而其實卻沒有什么真正的溫暖”,“通過把孩子當作‘為自己所獨自占有的財產(chǎn)’來對待,她助長了他對自己重要性的過高估計,而同時她卻讓孩子難以承認他對母親的缺點所感到的失望?!?/span>
自戀兒女是父母的延伸物,自戀者對于他們的父母來說非常重要,然而這不是因為他們“這個真實的人”,而是因為他們對父母所行使的功能。自戀子女是父母自戀的產(chǎn)物,作為父母生命的延續(xù),他們幫助父母回避了死亡焦慮。不僅如此,子女還具有維護父母自尊的功能,他們可以“被用來”實現(xiàn)父母沒有完成的抱負與心愿,讓父母獲得渴望的榮耀和尊嚴?!案改竿鶎π『ⅲㄌ貏e是獨子)具有自戀的需求,他們需要通過孩子彌補自己所缺失的,小孩成了父母的延伸物。把小孩作為自己自戀的延伸物,這在那些遭受過創(chuàng)傷的父母身上尤其表現(xiàn)明顯。”早年生活十分困苦的父母經(jīng)常會渴望(甚至要求、強迫)子女過上他們從來沒有享受過的生活,他們希望子女“替他們”擁有前所未有的東西,越多越好,越好越好。但是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其獨特性,遲早他們也會遭遇到自身的各種局限性。因此,這樣一個不現(xiàn)實的目標阻礙了孩子健康自尊的發(fā)展。
以“孝”為核心的傳統(tǒng)中國家庭文化倡導的是絕對的尊敬與順從,親子關系表現(xiàn)為子女服務于父母的意愿,子女從“孝”中獲得贊賞和肯定。親子之間原本應該具有的純粹情感關系被道德品行的契約關系所取代,這樣的契約關系更使子女內(nèi)化了理想父母的形象,形成“圣徒式”、“殉難式”自體客體,使獨立的個體意識無法脫離出來,真實自體隱沒,虛假自體被稱贊、被放大。
在中國家庭中,許多父母的教育標準往往用來維護自己或者家庭的“尊嚴”。他們會不斷地用這些標準來評判、削剪孩子。如果孩子讓他們失望,他們就會遭到責備。通常這樣的教育會傳遞給孩子一個模糊的信息:我還不夠可愛。這樣的父母會不斷地嘮叨和擔憂孩子的成長,他們希望他是成長為應該成為的樣子,而永遠不是他們現(xiàn)在的這個樣子。這是一種教育的自戀,在中國家庭中表現(xiàn)非常普遍。作為父母的延伸物和自戀教育的影響,孩子往往會遭遇到很多自我身份認同的混亂以及隨之而來的羞愧感以及空虛感。
自戀者在治療環(huán)境中的特點
自戀者在治療環(huán)境中的特點
自戀者雖然陷于自尊的痛苦之中,但是他們可能沒有明顯的心理癥狀,不過他們還是會會模模糊糊地感覺到自己出現(xiàn)了的問題,通常他們會等到中年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人際關系出現(xiàn)了問題,求助的動機會增強一些。而且,如果病人所處的是個自戀的環(huán)境,病人的這種病態(tài)模式反而具有了一定的“適應性”,給他帶來一些繼發(fā)的益處,這就會減低改變的動機、增加改善的難度。
許多自戀者在心理治療中,期待的目標是使得自我更加**,而不是理解自我,希望發(fā)現(xiàn)更加有效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需求**會表現(xiàn)在苛求和批判自己和他人,他們無法在充滿酸甜苦辣的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快樂。
自戀者將被激活的病態(tài)理想化自體,投射到分析師身上,試圖把咨詢師經(jīng)驗為無所不能,以適合自己的需要。病人會感覺到自己是和*優(yōu)秀的治療師在一起共事。在這樣微妙的環(huán)境中,如果咨詢師表現(xiàn)得比來訪者優(yōu)秀,他就會陷入深深的嫉妒和怨恨;如果咨詢師變現(xiàn)得比來訪者差,來訪者會覺得自己貶值、掉價。實際上這是自戀者的防御,以避免觸及那些令人崩解的羞恥感。
治療觀點:
①Kohut的觀點
與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同,Kohut認為自戀人格障礙患者是可以被分析治療的。他強調(diào)采用內(nèi)省和共情性的深入來觀察患者的精神生活,通過夸大移情和理想化移情促使來訪者重新生長,并將它們置于現(xiàn)實自我的影響下。
Kohut這樣描述治療過程,治療激活了一個發(fā)展阻滯時期,一個原始無所不能的自身。這個脆弱的原始自身需要共情以及將母親作為一個“自體客體”的正常的鏡映功能,這個母親的愛和照顧首先允許無所不能自身的強化。隨后,隨著越來越成熟的自尊自信的逐漸發(fā)展,原始的鏡映越來越少。Kohut提出變形內(nèi)化(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這個概念。它是指在治療設置中呈現(xiàn)一個對來訪者能共情地反應的自體客體,由此,在求治者與治療師(自體客體)的互動中,來訪者由于幼年創(chuàng)傷導致的心理結構的缺陷得以修復。
在Winiccot的一段實驗錄像中,一個快樂的嬰兒由于和一位表現(xiàn)抑郁的母親一直在一起一個多小時,這嬰兒的臉也變得和母親一樣抑郁了。這就是Kohut所提及的變形內(nèi)化的觀點的“反面教材”。若長期如此,就會對嬰兒成人時候的人際感情能力產(chǎn)生廣泛持久的影響,成為其發(fā)展中的內(nèi)部期待的基礎。咨詢就是提供新的的變形內(nèi)化的機會。
②Baker的觀點
Baker依據(jù)Mahler的客體關系理論和Kohut的自體心理學的理念,并結合催眠療法對自戀型人格障礙進行治療。Baker的催眠程序的目的在于讓自戀者獲得了矯正體驗。催眠加強了自戀者將治療師當作“好的客體”,將自己當成“好的自體”的感受。進而幫助自戀者將正面和負面的經(jīng)歷結合起來。可以讓他想象一些東西在變化中怎樣保持原樣,比如說身上的氣味不變。他建議病人運用想象來體驗安全感,以此為象征來創(chuàng)建過渡客體。后續(xù)的學者認為病人的想象,還應該包括經(jīng)歷從發(fā)現(xiàn)身體的極限,到與外部世界互動商榷的各個階段,進而接受一個不**的世界,體驗個體與外界的界限和自身的獨立。
③Millon的觀點
Millon將治療的重點領域指向夫妻治療。他認為由于自戀型人格結構的特點使得這類人否認他們的局限,所以他們非常回避改變,不會尋修治療幫助——直至他們遭遇嚴重的挫敗。Millon認為這樣的挫敗就是自戀者的婚姻關系出現(xiàn)了危機,此時他們尋求幫助的可能性會增大。并且Millon闡述了進行夫妻治療的要件。如果不具備這些要件,就需要在夫妻治療之前首**行個體治療。在進行夫妻治療的過程中,治療者目標在于幫助兩位來訪者減少相互之間的束縛,使他們清楚覺察到彼此是相互獨立的,意識到他們將自己的某些方面投射到對方的身上,并據(jù)此做出一些破壞性的反應。他們通常會歪曲自己和配偶的需要、情感和行為。治療師應在咨詢現(xiàn)場實時地幫助他們進行更好的交流,更直接地、準確地、尊重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意愿。